1. 巴赫「G弦上的咏叹调 BWV 1068」

Orchestral Suite No. 3 in D Major, BWV 1068: “Air”

网易云试听链接

钢琴版,郎朗演奏

这首应该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部作品了,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过。

《G弦上的咏叹调 (Air On The G String)》出自巴赫的《第三号管弦乐组曲》(Orchestral Suites No’s 1 and 3 #09] Ouverture No. 3 BWV 1068 in D major)第二乐章。这首作品的原曲是由巴赫在1717-1723年间写成,19世纪晚期,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(August Wilhelmj)将此曲改编为小提琴和钢琴的作品,他把原曲的D大调变调到C大调并将旋律降低一个八度,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(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)上演奏全部旋律,故此得名。

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多的感觉就是平静。旋律中能听出纯净的诗意,甚至能感受到圣洁的光辉,可能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吧。

2. 肖邦 「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 Op.23」

Chopin: Ballade No.1 in G minor, Op.23

网易云试听链接

2020.7.09 更新:今天看完了《四月是你的谎言》,没想到公生在决赛又弹起了这首作品,再听时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。

以下是原本的评价~

这首作品的开头的旋律有一种幽静隐秘的感觉,后面旋律急转直上、直接炸裂。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睡午觉,听着前面慢慢进入梦乡然后被后面震醒……后来了解了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,大致明白了为什么这部作品的旋律没有那么简单,以及为何叫做「叙事曲」。

这部作品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,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,正流亡在法国。一般认为,肖邦是在密茨凯维茨的叙事诗《康拉德.华伦洛德》的影响下写作的。这部史诗大致讲述的是十四世纪时,立陶宛被日尔曼骑士兵团所灭,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敌俘虏,并被抚养成人,受到敌方重用。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的歌手深入虎穴,得以接近华伦洛德。通过反复启发教育,终于使华伦洛德醒悟,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力,最后终于使立陶宛人得胜,而华伦洛德却被敌人处死。

聆听这首作品,就像是立陶宛的老人在耳边娓娓道来,而在面前徐徐展开的,是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。画卷中的跌宕起伏,都在旋律中。

3. 莫扎特 「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K.304」

Mozart: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 In E Minor, K.304:2. Tempo di minuetto

网易云试听链接

这是一部很深情的作品,先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背景。

“对于莫扎特来说,1778年无疑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。在宫廷中谋取职位的梦想一次次破灭,曾经人见人爱的“神童”现在处处碰壁,即使一向乐观的莫扎特也为此感到苦恼。此时母亲的逝世好比是晴天中的一道霹雳,让莫扎特感到无尽的孤独和哀伤,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,他写出了《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》这样感人至深、催人泪下的作品。”

虽然大家都说这是一部悲伤的作品,但对于我来说,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美好和安静,小提琴的旋律非常优雅,仿佛置身于拉上窗帘的空荡荡的房间。